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

現代中國:工業改革與開放政策


巿場經濟的起動力:民營企業
發展概略:「文革」結束後,個體戶成功創業,變成私人企業主。
貢獻: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,促成了國企改革及重組。
不足之處:內部和對外皆面對不少挑戰,很多民企擺脫不了「富不過三代」的宿命。

建立巿場經濟的推手:國企改革
背景:改革開放前,完全根據政府不達的指令生產,逐漸失去生產動力。
成效:建立了現代化的營運模式、其利潤提升,並成為國民經濟的命脈。不少國企國際知名企業,亦有不少中小國企轉型成功。
不足之處:不少國企「大而不強」,其管理仍未上軌道。下崗工人生活困苦,當中七成人未能再就業,生活依靠接濟。

對外開放的過程

從設立經濟特區到逐漸開放
政府先從沿海四個經濟特區開始,再擴展至沿海地區,讓「部分人先富起來」,然後才作內陸全面開放。
外國公司可以採取中外合作經營方式、中外合資經營方式,或外資獨立經營方式辦企業,合稱「三資企業」。

對外開放的過程

加入世界貿易組織,全面向世界開放
2001年成為世界貿易經織成員國。代表中國經濟正式參與經濟全球化。
2015年宣佈成立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,讓外商受惠。

開放政策的正面影響
對外開放可引入外來資金帶動經濟發展,亦有助企業開拓海外巿場。

開放政策的負面影響
貿易紛爭增加,許多本地產品因競爭力不足而被巿場淘汰:「價低者得」的生產模式僱用員工,令工人工資偏低,待遇欠佳,出現「血汗工場」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