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識教學視頻《女性權益》
女權定義:
女權是指世界性的婦女和女童所主張的權利和自由。婦女權利的概念為19世紀的女權運動及20世紀的女性主義運動建立了基礎。在一些國家這些權利已經制度化或得到法律、本地習俗及行為支持。婦女權利概念的常見議題:身體完整和自主權、免於性暴力的權利、投票的權利、擔任公職的權利、訂立法律合同的權利、在家庭法中享有平等權利、工作的權利、公平工資或同工同酬、生殖權利、自行管有財產的權利、獲得教育的權利。
中國傳統審美觀:
中國傳統重視德行知性美,在七十年代或以前,人們對女性的標準是「賢良淑德」,在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影響下,女性沒有機會接受教育,促成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之說。傳統社會「男女有別」的觀念根深柢固,認為男女有着不同特質:女性有耐心及愛心,較適合養兒育女,操持家務;男性粗獷、有活力,適合開創事業,保護家園,逐漸鞏固了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思想,「三步不出閨門」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。
轉變中的審美觀:
直至八十至九十年代,德行的標準被淡化,人們較關注女性的外貌及身材,美貌與智慧並重,然而「智慧」只不過是個華而不實的口號。例如,選美活動的佳麗的外表燕瘦環肥,當選後大多在演藝圈有出色發展,在影視上都甚具有知名度。這種側重女性外表的審美觀,源於當時「父權主義」下物化女性。物化一般是指男性單純以女性身體及其吸引力來衡量女性的價值。這種文化現象的主要特徵是,女性在不同媒介中僅僅被現為被使用的物品,而沒有獨立意志和身體自主,是為性別權力不平等的反映。當時社會仍然以男性為主導,男性控制了「觀賞」女性的權力,延伸至一套扭曲的觀念,將女性的面貌及身材美成為唯一的價值。正因如此,大眾的審美觀亦將女性變成觀賞對象,以外表為主,貶低她們的地位和尊嚴。
新女性時期審美觀:
若果將八十至九十年代以美貌為重的女性比喻為花瓶,那麼2000年之後的女性則是首飾箱,外表未必雍容華貴,內裏的價值才是人們最為重視。這幾年能夠在選美活動脫穎而出的佳麗,不但外貌身材表現突出,而且要在社會責任上展現對時事和社會議題的關懷,也要展現出過人的才藝。例如港姐冠軍,當選後被傳媒訪問到對「佔中」看法,在比賽期間也表現出眾的歌舞技藝,反映市民的審美角度不再停留於外在美的追求,同時要求內在美。
中國傳統重視德行知性美,在七十年代或以前,人們對女性的標準是「賢良淑德」,在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影響下,女性沒有機會接受教育,促成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之說。傳統社會「男女有別」的觀念根深柢固,認為男女有着不同特質:女性有耐心及愛心,較適合養兒育女,操持家務;男性粗獷、有活力,適合開創事業,保護家園,逐漸鞏固了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思想,「三步不出閨門」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。
轉變中的審美觀:
直至八十至九十年代,德行的標準被淡化,人們較關注女性的外貌及身材,美貌與智慧並重,然而「智慧」只不過是個華而不實的口號。例如,選美活動的佳麗的外表燕瘦環肥,當選後大多在演藝圈有出色發展,在影視上都甚具有知名度。這種側重女性外表的審美觀,源於當時「父權主義」下物化女性。物化一般是指男性單純以女性身體及其吸引力來衡量女性的價值。這種文化現象的主要特徵是,女性在不同媒介中僅僅被現為被使用的物品,而沒有獨立意志和身體自主,是為性別權力不平等的反映。當時社會仍然以男性為主導,男性控制了「觀賞」女性的權力,延伸至一套扭曲的觀念,將女性的面貌及身材美成為唯一的價值。正因如此,大眾的審美觀亦將女性變成觀賞對象,以外表為主,貶低她們的地位和尊嚴。
新女性時期審美觀:
若果將八十至九十年代以美貌為重的女性比喻為花瓶,那麼2000年之後的女性則是首飾箱,外表未必雍容華貴,內裏的價值才是人們最為重視。這幾年能夠在選美活動脫穎而出的佳麗,不但外貌身材表現突出,而且要在社會責任上展現對時事和社會議題的關懷,也要展現出過人的才藝。例如港姐冠軍,當選後被傳媒訪問到對「佔中」看法,在比賽期間也表現出眾的歌舞技藝,反映市民的審美角度不再停留於外在美的追求,同時要求內在美。
港女:
部分本港女性擁有「持寵生驕、物質主義、眼角高、不夠溫柔」等特質,她們要求不止是兩性平等,而是「女性的權利不單要與男性看齊」,女性更可「利用女性的身份享有更多特權,例如普遍女性都會認為體力勞動的工作應由男性負責。」女性要求的「平等」就像是要領取與男性相同的底薪後,再領取一筆額外花紅才叫公平」,即是女性平權運動在香港已經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。
香港女權的發展:
正面發展:
若與往時相比,香港在兩性平等方面已有很大的進步。例如在1976至1996年間,本港男女月薪平均相差34.4%,但1996至2011年間,已收窄為20%。近年女性教育程度提高,亦有助提升她們的社會地位。2013年,本港就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中,53%為女性。過去數十年經濟轉型,從工業轉至零售服務業,較重視語文及溝通等技能,加上女性較男性更有親和力,確實有助女性走上管理的職位。美國社會團體亞洲協會發表的報告,亦指本港女性在職場發展於亞洲區內較領先,約有30%的在職女性任職管理層。
負面發展:
不過,一些調查告訴我們,香港兩性平等現況仍不如想像般理想。參考婦女事務委員會在2011年進行的研究,有關「港人對婦女在家庭、職場及社會地位的看法」的研究結果,顯示兩性平等的問題仍有值得關注之處。兩性在家務分擔方面的情況似乎仍不太理想,例如照顧小孩、打掃及清洗衣服、買菜、煮飯、照顧長者或病患家庭成員等等,依然是女性偏多。現時不少家庭均為雙職家庭,男女雙方都要工作以維持家庭開支,但奈何女性每天花在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平均多出兩小時。照顧家庭的責任令女性的事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,因此女性自由發展的機會未必如我們想像中高。另外,隨着男女平等的意識提高,再加上有《性別歧視條例》的保障,職場上對女性的歧視似乎經已大致消除;但若說女性在職場上已取得平等,則言過其實。例如,男性通常比女性有更佳晉升機會,反映大眾認為女性晉升的機會仍受「玻璃天花」的潛在屏障所限制。「玻璃天花」是指基於性別偏見,例如女性能力較差或女性因要照顧家庭而難以兼顧工作等看法,令女性在晉升至高級職位的過程中受阻。例如,政府的女性部門長官只佔32.3%,而女性在企業中擔當領導的比例,比在政府部門中更少。另外,在專業領域方面,司法界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層中,女性所佔的比例仍很低。在2011年,香港八所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中,沒有女性擔任校長,而擔任副校長或院長的女性領導人員,所佔的比例亦不足一成。這反映女性在職場上其實並未獲得真正的平等對待。
通識教學歌《女友大晒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